首页» 宣传教育» 青少年教育

百闻不如一“件” | 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


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5月19日下午,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藏品——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开展“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主题活动暨浦东外国语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的第48场活动。


活动伊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徐宇琴代表学校作开幕致辞。徐校长鼓励同学们珍惜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和认识,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国际课程班的同学们用图形计算机绘制出了炮弹壳制作的花瓶的模型,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于革命精神的理解。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朝鲜战场中,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前线的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们的战士不畏寒冷的天气、无惧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坚持在前线浴血奋战。战争无情,人有情,支撑着他们的正是保家卫国的信念,而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深深地鼓舞了远在祖国的人民。”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苏顺顺为大家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慰问团每次都会带去大批珍贵的物资和慰问品,如:印有‘祖国人民慰问团赠’‘赠给最可爱的人’等字样的茶缸、手绢、毛主席像章以及人民群众自制的各种物品。志愿军们每每见到慰问团的同志,就好像见到了久别亲人,大家拥抱在一起,眼含着热泪,久久说不出话来。”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张安可为同学们讲述了其他的赴朝慰问团礼品。


现场师生上台近距离观看了这件文物藏品。

最后,浦外国际交流部副主任夏一帆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夏老师代表学校感谢中共一大纪念馆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并鼓励同学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活动将持续走入上海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截至目前有100余家学校参与报名,活动报名通道持续开放。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践,也是上海依托校外活动联席会议机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