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

听文物讲故事 | 以《摩登周报》作为伪装封面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


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宋盼盼的声音,听珍贵革命文物——以《摩登周报》作为伪装封面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背后的故事。

《摩登周报》,看起来像是本时尚杂志,怎么会是红色文物呢?它和我们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着急,让我们先听一个小故事。

1929年的某一天,有人拿着一本《脑膜炎预防法》到上海邮局寄发,此时恰巧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驻邮局的检查老爷看到了,寄件人心里顿时紧张万分。不料这位老爷刚一伸手,看到书名,竟像烫着了火一样,立即缩回去,撅起嘴巴捂着鼻子走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以为看这种书的人可能已经有脑膜炎症象,容易传染,自己性命要紧,倒不如赶快躲开为是,寄件人因此躲过一劫。原来,这本《脑膜炎预防法》的真实面目其实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一本理论性机关刊物,《脑膜炎预防法》只是共产党人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特意做的伪装封面。

讲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猜到了这本《摩登周刊》背后的秘密——是的,这本《摩登周刊》的真实身份就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它就是使用了我们刚才所说的封面伪装。

其实,在当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获取胜利的革命时期,除了封面伪装,印刷厂也会作伪装。大家知道吗?在所有的秘密机关中,印刷厂是最难隐蔽的部门,因为有印刷厂就一定有机器,机器一开动,就会发出很大的响声,这样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而且,在敌人搜查时,笨重的机器和大量的印刷品也很难转移。

那么,印刷厂是怎么伪装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听第二个小故事。

1931年年初,中共中央委派毛泽民与钱之光在齐物浦路元兴里筹建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结果,钱之光没有立即行动,反而在这里开了一家绸布庄。绸布庄人来人往,每天都会有一匹匹的绸缎布匹运进来、送出去。掌柜也很热情,每次有客人进来会特意按响电铃招呼客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难道,钱之光真的是放弃革命事业,开始经商了?当然不是,这个看似是绸布庄的店,其实背后别有洞天。原来,与绸布庄一墙之隔的屋后就是印刷厂,工人们每天运送进去的绸缎就是经过伪装的纸张,而送出去的绸缎正是印刷好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掌柜按响电铃也不是为了欢迎顾客,而是提醒后面的印刷厂停止印刷,以免外人听到印刷机的声音。这就是我们讲的印刷厂的伪装,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伪装形式。

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表新鲜事。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先辈们却没有这些自由,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依靠伪装的报纸、书刊来传播革命信息。所以说,伪装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为此付出生命。那么,为什么要作伪装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疯狂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仅仅3天,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不少机关和革命团体遭到破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此后,上海政治环境越发恶化,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报刊都处在被取缔之列。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宣传工作都要被迫转入秘密的地下斗争。1928年,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中,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在上海应时而生。从1928年到1933年,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多次遭遇破坏,很多共产党人也因此被捕,但种种艰难险阻未能阻断《红旗》杂志的发行,从《红旗》到《红旗日报》再到《红旗周报》,每次失败,共产党人都会很快吸取教训、重整旗鼓,采取更为隐蔽和稳妥的印刷与发行方式,为传递革命信息,播撒革命火种,作出了巨大贡献!

书刊文献的伪装封面和印刷厂的伪装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险复杂,也见证了革命者在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先辈需要致敬,历史需要铭记。让我们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踏过先辈们留下的大好河山,一起向未来!

撰稿 | 宋盼盼
整编 | 王芳芳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