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筑外立面上,一个个拱形门楣下悬挂着12块带有上海红色里弄名称的铭牌,包括树德里、渔阳里、广吉里等。这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名字,牵系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根脉。一座座石库门建筑,遍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交织成久久回响的红色旋律,凝聚成汹涌澎湃的红色力量,融入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血脉。
中共一大纪念馆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8月以来推出“红色里弄”系列,以专题形式介绍新馆建筑外墙上的里弄铭牌,探寻红色里弄,致敬百年初心。目前已经更新11期,分别介绍了成裕里、渔阳里、泰康里、树德里、辅德里、三曾里、甲秀里、广吉里、文余里、望德里、经远里的故事。最后一期,我们给大家讲述永安里——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的故事,感受“职员宿舍”里传出的革命强音。
△ 中共一大纪念馆建筑外墙的“永安里”铭牌
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135号。该建筑属于三层联排式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始建于1925年,局部带有简化的古典式装饰细部。永安里由永安公司老板出资建造,作为公司中高级职员宿舍。
永安里所处地段人口稠密,流动频繁,热闹繁华,便于隐蔽。1928年,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工作的黄玠然,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此建立一个中央开会联络的机关。黄玠然夫妇及其父母居住于此,掩护机关。
同年秋,黄玠然调至中央秘书处工作,遂搬离此处,周恩来安排张纪恩和张越霞以假夫妻名义在此居住。当时,张纪恩是中央秘书处文件阅览处负责人。中央领导同志曾在这里阅办文件;周恩来、罗登贤、李维汉等都曾到这里开会,布置具体工作;陈独秀和郑超麟也曾来过这里,商量工作。不久,机关搬至浙江路清和坊内。
永安里135号被寻到,里面还有一段故事。1982年5月,曾在上海从事过党的秘密工作、时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的黄玠然来沪出差,得知消息后,在上海文管系统工作的夏顺奎马上联系到他,请他抽空一同寻访革命旧址。当时,82岁的黄玠然还约请了居住在上海的、当年一并从事秘密工作的张纪恩和郑超麟同往。
在1982年9月夏顺奎写的《陪老同志在上海寻访革命旧址记》中,就有寻找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的一些细节描述:老同志们从阅文处离开后,他们又驱车前往北四川路永安里(今四川北路1953弄)135号,寻访1928年中央开会接头的机关。最终,他们确认此处就是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于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4月4日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目前,旧址用作居民住宅,不对外开放。
△ 永安里外观,图片来源:《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
来源 | 《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新民晚报、《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
策划 | 信息管理部
摄影 | 王芳芳 王锦旋
整编 | 王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