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

听文物讲故事 | 1938年中文版《西行漫记》


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粟的声音,听珍贵革命文物1938年中文版《西行漫记》背后的故事。

埃德加•斯诺是一名美国记者,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1936年6月至10月,他突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成为在“红色中国”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记者。他根据所见所闻撰写的Red Star Over China是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第一本著作。这本1938年由“复社”组织翻译的中文版,译名为《西行漫记》。

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斯诺是如何穿越层层封锁抵达“红色中国”的?《西行漫记》在出版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足迹,探寻背后的故事。

1934 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转移至西北陕甘宁边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各方面的消息封锁和歪曲造谣,人们难以真正了解这片“红色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惑,甚至连最基本的问题——红军和苏维埃是否存在都不能确定。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认为,进入苏区之后没有人能够活着回来,实地考察和采访是不可能实现的。

1936 年 6 月,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斯诺一个消息:张学良实际已停止对红军的作战,并和周恩来进行了会谈。这意味着斯诺有机会进入苏区。他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怀着“冒险”的心情,坐上了开往西安的慢车。在西安,他遇到了“王牧师”,“一个身材高大,胖得有点圆滚滚的,但是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还能用一口漂亮的英语向他打招呼。正是在“王牧师”等同志的周密安排下,斯诺成功进入了苏区。

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首先抵达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经过长途跋涉,他又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回到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前夕。

他为英美报刊撰写了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随后汇编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1937年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1938年,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由于当时国民党新闻封锁的环境,中译本选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而非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

此书的出版轰动一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这是关于中共和红军的第一手资料,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其次,在斯诺的介绍和影响下,外国记者纷纷前往苏区和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考察。最重要的是,通过斯诺的讲述,许多人了解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了解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世界上许多爱好和平、支援和同情中国人民的朋友,从书中得到鼓励,走进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

还记得那位安排斯诺进入苏区的 “王牧师”吗?他的真实姓名是董健吾。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于1930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同幼稚园犹如红色摇篮,保护和抚育了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先烈的子女,其中就包括毛泽东的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以斯诺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同中国人民一道,以生命促进文明互鉴、用真情讲述中国故事。他们是伟大的文化使者!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朋友越交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新的时代,让我们继续用真诚的话语和行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民族复兴、世界大同贡献新的力量。

撰稿 | 张粟
整编 | 王芳芳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