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

雾海明灯丨“周公馆”诞生记


漫步于上海市中心幽静的思南路上,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高大繁密,微风轻漫,树影摇曳、婆娑掩映间,一幢幢欧式风格的洋房更是沁出浓浓的异域风情。其间,有一幢小楼在春日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小楼的外墙上依满着翠绿色的爬山虎,感觉尤为清新雅致。朱漆大门上镌有三个大字:“周公馆”,在铜牌下端还有一行英文字,“GEN CHOW En-lai’s Residence”直译就是“周恩来将军官邸”。

这里就是思南路73号(原思南路107号),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设立的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是为适应当时“国统区”具体情况而对外公开名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愿望日益迫切。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高举起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应蒋介石电邀,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谈判,终于迫使国民党签署了《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并召开由各党派出席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中国人民的五项决议:改组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从客观上说,这一谈判说明蒋介石不得不承认了中共的政治地位,承认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的存在。

△ 为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毛主席于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上图为毛主席在机场向欢送者挥手告别。

重庆谈判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但协定的内容是粗线条的。周恩来留下来继续各项细则的谈判。1946年5月,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正在继续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自然也要随之到南京。中共中央决定,代表团在南京设立办事处的同时,也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因为南京作为首都固然是政治中心,但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很多政界要人和民主人士都住在上海。在上海设立中共办事处,可以为党在国统区活动提供一个合法的阵地,同时也可以使代表团活动有回旋余地。

1946年4月2日和4日,当时还身在重庆的周恩来曾分别致函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秘书蒋梦麟:“抗战胜利,政府还都在即。兹为与各方联系及时协商起见,敝团亟应在京、沪两地筹设办事处。又,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亦需迁往南京办公。敬祈饬属在南京拨予房屋两幢,俾便派员筹备。”但国民党对中共的这一要求极尽拖宕推诿。中共代表团迁到南京后,周恩来又派中共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持函去上海直接交涉。但是国民党上海当局秉承蒋介石“希于婉却”的旨令,迟迟不予解决。由于蒋介石亲自干预,要国民党拨房子就毫无希望了。其实周恩来原先对此也并未抱太大希望。他在与国民党当局正式交涉之前,就通过钱之光委托到上海去开展情报工作的刘少文以及祝华、陈展,设法在沪宁物色租借房屋。1946年3、4月间,由乔冠华、龚澎经手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秘密租顶下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的房屋。但是,国民党当局以谈判地点不在上海为借口,不让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小楼租顶下来以后,先是作为《新华日报》社宿舍的名义对外的。6月18日,董必武由南京到上海,了解到国民党阻挠设立中共驻沪办事处的情况后,便说:“不让设立办事处,就称周公馆,是周恩来将军的公馆。”6月22日,就在朱漆大门上挂出了“周公馆”的户名牌。同时在那里成立了以华岗为书记的上海工委,统一领导公开的统战工作和部分秘密工作,出版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周刊。

周公馆是一幢19世纪20年代初建造的一底三层、砖木结构的西式花园楼房,小楼前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小花园,三面环树,景色怡人。一楼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卧室、会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外事组人员的办公休息地。三楼是董必武和办事处人员的办公室及卧室。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设立之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践踏政协决议,在全国各地挑动内战之际。此时的国共谈判,正如周恩来在《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一文中所说:“这个阶段的谈判是表面谈判,实际大打,一方面是我们坚持政协路线,另一方面是蒋不断地破坏它。”因此,这时期的谈判,不是为谈判而谈判,而是为宣传而谈判。上海办事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阵地,以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本质,宣传共产党和平建国主张,团结广大中间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

△ 上图为1946年7月周恩来在“周公馆”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

虽然周公馆从设立到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政治影响,发展壮大了爱国民主力量,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1959年,周公馆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旧址修复并成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纪念馆。1998年,纪念馆取消独立建制,划归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管理。2019年10月,周公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已恢复了当时原貌的纪念馆吸引着各方宾客纷至沓来,都为一睹这小楼的风采,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岁月。

撰稿 | 魏 岚
摄影 | 王芳芳 杨华青
整编 | 杨华青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