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二十八画生”
今天,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日。截至目前,中国代表团以38金31银18铜的成绩位居金牌榜榜首。
时间的表盘往回拨,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自己的选手参加奥运比赛。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选手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举行。最终中国以51金21银28铜的成绩荣登金牌榜榜首。
从只有一人参加的奥运会,到如今的体育大国,中国的奥运精神,就藏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的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中。这篇文章,是时年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本刊载着《体育之研究》的小册子,现藏于中共一大纪念馆。
《体育之研究》堪称体育论文之经典。全篇由八个部分组成: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全面阐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一百多年后,看到中国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超越自我,这篇体育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竞技精神 Vs 超越自我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中国的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展现出了高度的自我挑战精神。他们无一不是以严苛的训练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强大的心理抗住巨大的压力,以顽强的意志夺取最终的胜利。
奥林匹克精神,在于竞争,在于“更高、更快、更强”;也在于超越自我,战胜自我。
不论是拿下本届奥运会首金的“神枪手”杨倩,还是绝境逆转的“大力士”谌利军;不论是手握4枚奖牌的张雨霏,还是无冕之王“亚洲飞人”苏炳添;不论是“出道即巅峰”的女子四人双桨团队,还是永不言败的女排姑娘,都在身体力行地诠释,提升实力,超越自我。
身体素质 Vs 全面发展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研究》提出,体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只有强健的体魄,德与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体育运动,首先在于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跳水运动员陈芋汐就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父母希望她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而本届奥运会,自带清华学霸光环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杨倩,亲自为论文“跑”数据的副教授苏炳添,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生施廷懋、赵帅……奥运健儿们用实力诠释什么叫“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生于1893年的毛泽东是一百年前的“90后”,而本届奥运会中,正值当打之年的“90后”们大放异彩,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敢拼敢赢的“00后”小将,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新青年”。
生活方式 Vs 人生哲学
“体育者,养生之道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阐释道,“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即体育是一门使人类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科学,是一种全面发展身体而有一定规则和次序可循的活动。这是毛泽东对体育含义的解读,并鼓励民众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收官日,也是我国的第13个全民健身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当前,奥运健儿已成为大众的新偶像,全民健身也成为社会的新时尚。《体育之研究》是“历史的提醒”,毛泽东写此文时旨在用体育“救国救民”,挽救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和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而如今的我们,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要用体育“富国强民”。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全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撰稿 | 杨华青
整编 | 杨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