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原辣斐德路成裕里(现复兴中路221弄12号),有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小楼,它就是又新印刷所所在地。1920年8月,第一本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正是在这里印刷出版。星星之火由此燃起,指引我们前行道路的思想灯塔在这里点亮。
如今,在中共一大纪念馆 “真理的味道”展项前,有两册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其封面分别为蓝色和红色,均印有马克思半身肖像,这就是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馆藏一级文物。红色封面的是1920年8月的首版,蓝色封面是1920年9月再版。
同时,“真理的味道”展项将馆藏镇馆之宝72种《共产党宣言》全部展出,一册册铺开在观众面前,在书籍背后,则有一道三折的LED屏幕,形成三组互为呼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场景,演绎三个篇章。《真理的味道》讲述陈望道在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信仰的力量》讲述又新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故事;《初心的守护》共产党人张人亚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文献的故事。
1920年5月,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来到上海。经俞秀松帮助传递,陈独秀和李汉俊仔细校阅了译稿。就在此时,《星期评论》却被法租界当局勒令停刊,连载《共产党宣言》的计划只能搁置。
1920年夏,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在辣斐德路成裕里秘密设立又新印刷所。“又新”两个字,寄托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事业“日日新,又日新”的美好愿望。陈独秀决定,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第一种印刷出版。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排字工人忙中出错,封面上的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不过,这小小的纰漏并不影响人们对这本书的热情,初版印刷1000册,很快就一售而空。9月,又加印1000册,纠正了书名的排版错误,封面从红色变成蓝色。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一批先进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义无反顾地踏上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征程。
又新印刷所成立后,承印《共产党》《新青年》《劳动界》《自由》《正报》等进步刊物,还印刷各种小册子和传单。
1921年2月,又新印刷所因承印《新青年》《正报》等进步刊物被迫关闭。
如今,经过修缮的又新印刷所旧址正式对外开放了。这幢旧式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同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
迈进展馆大门,仰头可望见“共产党宣言”,左右两侧《共产党宣言》撰写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画像与首部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画像遥相对望,共同的理想让他们打破时间与空间,一起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展馆一楼展出了175本不同文字与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原本,均由收藏者蔡琨先生提供。“历史长廊”展现了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过程。展馆中展出的印刷机便是当年印刷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模型。
在展馆一楼后侧的房间,参观者可通过互动装置朗读《共产党宣言》。
展馆二楼共有三个房间,参观者可在左侧的房间使用互动装置亲自抄写《共产党宣言》并拍照留念。
右侧第一个房间内使用感应投影技术,在参观者推开房间门时便能看到1920年时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场景。而在开放房间内,参观者可通过互动装置了解《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译本的信息。
整编 |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