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筑外立面上,一个个拱形门楣下悬挂着12块带有上海红色里弄名称的铭牌,包括树德里、渔阳里、广吉里等。这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名字,牵系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根脉。一座座石库门建筑,遍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交织成久久回响的红色旋律,凝聚成汹涌澎湃的红色力量,融入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血脉。
“红色里弄”系列的前四期,我们分别介绍了成裕里、渔阳里、泰康里和树德里。今天,我们选取12块红色里弄铭牌中的辅德里,这里不仅是中共二大会址,也是平民女校旧址,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来了解这段历史。
△ 辅德里铭牌
中共一大后,党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对工人斗争的领导也在不断加强。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为给身处黑暗的中国人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迫切需要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的革命纲领。这些中共一大没有完成的任务,必须要由随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给出答案。
当时,上海的政治环境十分严峻,选择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开会是一个难题。中央局最终选择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这里是李达和王会悟的寓所,深巷内前门后门都可通行。周围整片相同的石库门房屋,使得这一处湮没其中,并不抢眼。而党创办的平民女校正对李达家的后门,万一突发情况便于疏散。另外,辅德里处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汇处,是中共在上海尚未暴露的联络站,相对较为安全。
△ 我馆中共二大相关展板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的部分代表。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尚有一人姓名不详),代表了全国195名党员。党的二大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 中共二大前各地党员人数表
△ 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共二大是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承前启后,诞生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特别是在此次会议上制定并通过的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于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指导党员言行,健全党内生活,促进组织发展,提高党的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党的首部根本大法。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宣言》
△ 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上文提到的平民女校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
△ 平民女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为了培养妇女干部,1921年10月,陈独秀与李达着手创办平民女校。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办。这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由李达任校务主任(即校长),王会悟协助办理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平民女校设有高级、初级两个班,实行半工半读,学生靠做工获得的收入维持生活。党的领导人和知名人士陈独秀、李达、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等都曾在此任教。平民女校的学生除了上课、听演讲、做工之外,还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各种革命活动。
△ 平民女校高级班教员名单
1922年秋,李达应毛泽东之邀赴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学校由蔡和森、向警予负责。同年底,平民女校因经费拮据而停办。平民女校虽然成立时间不到一年,但培养出了王剑虹、王一知、丁玲(蒋冰之)、钱希均(钱汉英)等一批著名的妇女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人运动史、妇女运动史和教育史上都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 《上海平民女学校章程草案》(左),平民女校学生合影(右)
来源 | 《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
摄影 | 王芳芳
整编 | 杨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