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

听文物讲故事 | 1949年5月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制的《入城纪律》


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欣怡的声音,聆听珍贵革命文物——1949年5月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制的《入城纪律》背后的故事。

1949年5月27日清晨,湿漉漉的马路边,身着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们怀抱步枪,一个挨着一个,席地而卧。

远处,苏州河以北交战的枪声还在耳畔回响,陆仁生在第一时间来到南京路西藏路以西地区,战士们较为集中的地方,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夜宿街头》陆仁生 1949年5月27日摄于上海南京路

第二天,这张名为“夜宿街头”的照片刊登在《解放日报》的创刊号,“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一时间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十万大军究竟为何会席地而卧?是谁下了不入民宅的命令?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说出“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到一个多月前。此时,渡江战役已经打响,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南京,兵锋直指不远处的上海。然而部队却在江苏丹阳停了下来,对各级军政干部集中开展为期十多天的“入城教育”,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整肃军纪。 

“一切入城的机关及部队必须遵照军管会所指定的房屋居住。”

“一切机关及部队人员实行公平交易,不得强买强卖。”

“所有部队人员及公务人员乘坐公共汽车,或进入公众游戏场所,必须照规买票。”

......

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特令司令部编印了这本《入城纪律》的小册子,共十二条。其中,陈毅再三嘱咐要写入“不入民宅”这一条,为此,许多干部都不理解,“遇到下雨,伤病员怎么办?”“过去,我们解放军一直是住在老百姓家里,怎么到上海就住不得了?”“战士睡马路,那指挥所也放在马路上吗?”

面对战士们的质疑,陈毅坚持说:“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这一条一定要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

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上海搞得好不好,全中国全世界都很关心。为此,战士们将《入城守则和纪律》绘成图片,挂在背包上,一边行军一边学习,做到人人熟记,个个做到。

1949年5月27日,当上海市民推开窗,看到解放军战士们为民睡马路,他们感慨地说,“从没见过这样好的部队”。

或许正是从照片被定格的那一刻起,“人民军队为人民”就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生动的注脚。

闻令而动,敢打硬仗,越是艰难越向前。9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从此,无论是“南京路上好八连”、邱少云等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还是今天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抗洪抢险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一代代中国军人始终在用忠诚和热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不朽誓言。

誓言回声嘹亮,这跨越历史的回声终将化成时代的新声,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向前!

撰稿 | 张欣怡
整编 | 王芳芳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