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梅艳的声音,聆听珍贵革命文物——新四军向群众出具的借条背后的故事。
当回顾起2021年,你的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鲜红的党旗在直升机的护卫下迎风向前,人民军队用特有的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长征18号艇、大连舰完成交接入列,歼-20战斗机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中国心”!
从2021年迈入2022年,你一定不会忘记中国空间站“三人乘组”,他们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跨年!
回望近些年祖国取得的各种成就,生活在繁荣富足盛世下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就在上个世纪40年代,距今不足八十年前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武汉后,已无力再发动更大规模的战略进攻。由此,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决意加紧对华作战,并逐渐将矛头指向了后方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却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形势一度变得异常严峻而又复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既要对付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又要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斗争。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毛泽东曾经感慨过:“1940年和1941年是最困难的时候,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当时的我们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也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到了冬天更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就是企图要把我们困死。”
可坐以待毙、听天由命从来都不是我们的作风。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解放区军民开展起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便是毛泽东对大生产运动的最好注解。
与此同时,刚刚经历重建的新四军新军部也迅速响应号召投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中,根据地的百姓大力支持、积极参加。可就在敌人加紧封锁和打击的艰苦条件下,部队的被服供应愈发紧张,时任新四军第七师师长的张鼎丞亲抓军需工作,向当地群众借来了摇纱车和弹花机,于是就有了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字据”。军队参加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也减轻了人民负担。
这件文物的背后不仅凝聚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更记录了根据地军民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蕴含着深刻启示: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在不同领域砥砺前行,一次次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为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作支撑,我们中国人才能永远封不住、压不垮。
撰稿 | 梅艳
整编 |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