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苏顺顺的声音,听珍贵革命文物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背后的故事。
仔细观察我们面前的这个花瓶,可以看到它的瓶身上写着“赠给亲人”四个大字。这个“亲人”是谁呢?让我们先留下一个小小的疑问,一起把时钟拨回到71年前。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朝鲜战场中,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前线的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们的战士不畏寒冷的天气、无惧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坚持在前线浴血奋战。战争无情,人有情,支撑着他们的正是保家卫国的信念,而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深深地鼓舞了远在祖国的人民。为了向志愿军们转达人民的关怀和敬意,从1951年4月起,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先后组织了3批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和朝鲜军民。
其实,花瓶上的“亲人”就是这些慰问团的成员们。他们中有军人家属代表,也有劳动模范、解放军战斗英雄,还有深受人民喜爱的文艺工作者们。慰问团每次都会带去大批珍贵的物资和慰问品,有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等字样的茶缸、手绢,还有毛主席像章以及人民群众自制的各种物品。而志愿军们见到慰问团的同志,就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大家拥抱在一起,眼含着热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前两次的慰问活动都是在战火纷飞中进行的,在演出过程中,慰问团常常会遇到美军飞机的轰炸,还有同志英勇牺牲。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演员们的热情。前线不比剧场有华丽的舞台,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翻山越岭,深入坑道和战地医院,在临时用树枝泥巴搭成的简易病房里,在山洞充当的“礼堂”里,为前线的战士们演出歌舞、京剧、相声、杂技等,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正如《慰问歌》中所唱的那样,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就好像春风吹过鸭绿江,温暖了将士们的心。祖国人民的千言万语,也化为了歌中的一声声问候,一问身体可健康,二问生活好不好,三问祖国的艺术你想不想。真切的关怀,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这样的掌声,是志愿军战士们的双手发出来的,这样的手,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这样的手,制作了这个花瓶。前线物资紧缺,为了表达对慰问团的感谢,志愿军炮兵战士就用美军的炮弹壳做成花瓶,送给慰问团的同志。它见证了中国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也蕴含着志愿军将士们希望用像鲜花般美好的和平来回报祖国和人民。
第三批慰问团回国后,将英雄们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志愿军将士们深爱的祖国。这里迎来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美好和平,也是如今我们生长的地方。花瓶上的“亲人”不仅仅是慰问团的同志们,它同样也代表着生活在祖国的每一位人民。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党的两个百年即将交汇之时,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感谢先辈英雄的付出,继承他们的风貌,以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建设更强盛的祖国,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们。
撰稿 | 苏顺顺
整编 |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