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宣传教育» 社会教育

听文物讲故事 | 1924年李大钊同志的手迹


聆听文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璨的声音,聆听珍贵革命文物——1924年李大钊同志的手迹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无数前辈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开创革命事业。我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先后多次到达上海,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我们今天要讲的文物“李大钊同志的手迹”,就是他1924年来到上海后留下的痕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大钊究竟写了些什么?


瑞麟、亚男先生:

昨承枉驾,并馈食品,谢谢。“苏州”将于今午12时启行,宠约不克如命矣。由粤归来,再趋访谈。匆匆,不尽白。

弟李大钊敬白


这篇手迹的主要意思是“昨天劳烦你们前来看我,还送了东西,谢谢。今天中午12点我就要搭乘‘苏州号’轮船离开上海了,没办法赴你们的约。等我从广东回来后,一定回访。”信中的瑞麟、亚男是徐瑞麟、吴亚男夫妇。徐瑞麟是爱国华侨,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斗争。吴亚男则是章士钊夫人吴弱男的妹妹,也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四位女性成员之一,他们两位都是李大钊的好友。1924年1月5日,李大钊从北京乘火车来到上海。徐瑞麟和吴亚男夫妇不仅前往探望,还馈赠了礼品,并诚邀其赴约。1月10日,李大钊因急于去广东而爽约,特地写信致歉。李大钊这次来上海干嘛呢?又为什么要急匆匆去广东?让我们把时间拉回1924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们党成立不到两年,党员人数不足500人,革命力量过于弱小,仅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除军阀除列强的革命任务的。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党想到一个“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此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有威信、有家底、有意愿,和我们党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是比较理想的团结对象。当时,国民党已经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中部地区,但国民党依靠军阀打军阀的革命方式屡遭挫折。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共产党这支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正是国民党所需要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就这样开始酝酿了。

李大钊这次来到上海是参加中共中央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联席会议,讨论的就是国民党改组问题。随后他又匆匆赶赴广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李大钊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共合作终于成了现实,为大革命开创了新局面。

李大钊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的现状,他又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1916年至1917年,李大钊曾三赴上海进行反袁革命,1922年至1924年,则七赴上海力促国共合作。

撰稿 | 张璨
整编 | 王芳芳

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