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陈毅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上海市长,他对上海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讲讲陈毅市长与中共一大会址之间的故事吧。
△ 外滩陈毅铜像(来源:红动中国)
1950年,上海市长陈毅提议,并经市委讨论决定寻找中共一大会址。1951年,几经周折,最终确定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就是兴业路76号、78号。(具体寻访过程请参看本公众号文章《这件“文物”,见证百年巨变》)
195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发出通知:把兴业路上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和博文女校,都辟为革命纪念馆。为此,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由夏衍牵头,担任主任。
1952年5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购下了兴业路上76号、78号——此前是向房东陈老太租赁的。在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中共一大会址进行了初步修缮,屋里也作了些布置。那时的屋里挂着马克思像、列宁像以及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桌上的花瓶则插上了花。
1952年7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首次公开披露了消息,在第二版上登载新闻《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一年修建已初步完成》:
为找寻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和毛泽东等会议代表居住处,上海市委成立专门委员会,通过几个月勘察与对证工作,终于找到了位于兴业路78号(原望志路108号)的“一大”会址和代表们下榻处(太仓路127号)。经修建,恢复了房屋的原样。(编者注:后根据一大代表董必武和会址女主人薛文淑的意见,会场布置在兴业路76号一楼)
△ 1952年7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第二版
就在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十一时,上海市市长陈毅以及潘汉年、方毅、刘长胜、陈丕显、王尧山等赶往兴业路,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
△1952年7月1日,陈毅等人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左二为陈毅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这年冬天,国家文物管理局局长王冶秋从北京来,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之后,说道:“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布置应该完全恢复当年原状,使来馆景仰者能想象当时情景生肃然起敬之感。”
后来,李书城妻子薛文淑送来了当年78号楼上起居室内的一张红木六角形茶几和一张椅子。于是工作人员按照薛文淑所说的式样、尺寸,用麻栗木定做,尽量符合历史原貌。
就连餐桌上放置的花瓶,也按照薛文淑的意见改换了。最初,放置了一个普通的红色花瓶。薛文淑说颜色不对,是玫瑰红色。纪念馆研究员陈沛存请教了陶瓷专家,这才得知原来的花瓶在烧制时加了黄金粉末。于是专门定制做了一个与原物一样的玫瑰红色花瓶。
△ 玫瑰红色花瓶
而李公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也注意恢复历史原貌。工作人员在修缮黑漆大门时,装上了“豪华”的精雕细镂的铜门环。但是那一带的石库门房子都是安装简单光滑的圆形铜门环,于是“豪华”型门环被取下,换上普通的圆形铜门环。
1968年,纪念馆改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98年6月,原纪念馆保持原貌,在西面新建一幢仿上海石库门式的建筑。
2020年11月18日,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修缮。比如,中共一大会址客堂间的窗户雕花木板,保留了原先的设计,其中镶嵌着金色构件,为保证颜色鲜亮耐久,此次修缮用金箔代替了原先的金粉漆。
△ 镶嵌着金色构件的窗户雕花木板
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会址修缮一新,临街相望的是全新建造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纪念馆正门对面移栽了一棵百年青松,笔直的枝干,青色的松针。高洁的松树,正是一代代共产党员坚贞的化身,看到它,耳边响起的正是陈毅的那首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 百年青松
部分文字来源:《红色的起点》叶永烈著
整编 | 毛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