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筑外立面上,一个个拱形门楣下悬挂着12块带有上海红色里弄名称的铭牌,包括树德里、渔阳里、广吉里等。这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名字,牵系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根脉。一座座石库门建筑,遍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交织成久久回响的红色旋律,凝聚成汹涌澎湃的红色力量,融入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血脉。
“红色里弄”系列的前六期,我们分别介绍了成裕里、渔阳里、泰康里、树德里、辅德里、三曾里。今天,我们介绍的是12块红色里弄铭牌中的甲秀里,这里是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毛泽东一生多次来到上海,甲秀里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
△ 甲秀里铭牌
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中旬,毛泽东第10次来到上海,参加国民党在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他先居住在三曾里,6月偕同妻子杨开慧、岳母向振熙及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搬到当时的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
△ 甲秀里
这是一幢坐南朝北两层砖木结构旧式石库门建筑,有天井、客堂间、前楼和厢房等。当时,一楼前厢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书房,后厢房是杨开慧母亲的房间,客堂间是一家人吃饭和会客的地方。
△ 甲秀里毛泽东旧居客堂间复原场景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中难得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岁月。家人的到来,给毛泽东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他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但还是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杨开慧除了担负家务外,还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誊写文稿等。她还经常到沪西小沙渡工人夜校给贫苦工人们讲课,向工人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深受工人们的欢迎。
△ 杨开慧在小沙渡路工人夜校讲课(油画)
在此期间,毛泽东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负责组织部工作,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并担任《向导》周报编委。同时,他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主任等职,负责国民党老党员的重新登记、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招生的复试、上海各界追悼列宁大会的组织筹备以及平民教育的指导等工作。
△ 反映毛泽东负责平民教育的指导工作的文献(复制品)
毛泽东顶住执行部内国民党右派的排挤和打击,为推进国民革命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繁重的工作让毛泽东经常伏案至深夜,以至原本身强力壮的他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积劳成疾。1924年年底,经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携家人离开上海,返回湖南疗养,开始了领导工农运动的新征程。
△ 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期间所收信件表(部分)
1977年12月7日,甲秀里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这里成立毛泽东旧居陈列馆。2017年,建筑本体依据甲秀里复原设计图进行风貌还原,运用传统建造工艺与材质,复原室外场景与室内细部。2020年最新一次展陈提升,陈列馆走访湖南、北京等地征集史料,增补了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的珍贵实物史料。
△ 陈列馆内景
在常设展厅二楼,展出了一张杨开慧1924年在沪期间和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的合影,这也是这个家庭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福。可是,明明说是“全家福”,为什么照片里没有毛泽东的身影?其实,拍照的时候毛泽东就在现场,但是由于中共中央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禁止重要人物拍照,所以毛泽东最终没有入镜。
△ 杨开慧在沪期间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人唯一的合影
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9岁,他们一家合照一张真正的全家福的心愿后来再未实现。这也成为了毛泽东永远的遗憾。现在,我们称这张照片为“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就在于虽然没有父亲、丈夫的身影,但它完美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严格遵守党的规章制度,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 毛泽东一家,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上海毛泽东旧居特委托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创作
资料来源 |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静安区文史馆、《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
摄影 | 王芳芳 王锦旋
整编 | 王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