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6月9日下午,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文物——《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来到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开展“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主题活动。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的第50场活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6年,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一名学生读后认为,这六项标准还不全面,至少要再加上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专员张粟为同学们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发行于1915年9月15日,它的发行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并一直延用此名。”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王欢欢为大家介绍了《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
现场的同学们上台近距离观看了这件文物。
“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活动将持续走入上海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截至目前有100余家学校参与报名,活动报名通道持续开放。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践,也是上海依托校外活动联席会议机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