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出征仪式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
身着白色医疗服,胸口贴着醒目五星红旗标志,全心全意为当地大众服务。47年来,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以高尚医德、精湛医术服务受援国人民,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今天一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出征仪式。由浦东新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等卫健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发展中心派出的50名队员将于12月初再度出征,奔赴摩洛哥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作为中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1975年起,受原国家卫生部委托,上海承担援助摩洛哥医疗工作。截至2021年底,194批共计1895名医疗队员先后抵达这个位于地中海、大西洋和撒哈拉沙漠之间的国度。47年来共诊治当地患者573万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3万余人次,开展手术近52万余例。近半个世纪,一批批援摩队员凭借扎实医学理论、丰富临床经验、精湛医疗技术,得到当地百姓高度认可与信任,被誉为“中国天使”。目前在援摩的中国医疗队共有1个总队部和8个医疗分队78名队员,涉及心内科、普外科、妇产科、骨科、眼科等10余个专业,分别在穆罕默迪亚、拉西迪亚、塔扎、沙温、阿加迪尔、梅克内斯、本格里、塞达特等地区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医生童秋瑜,是此次即将出征的援摩中国医疗队中医特色医疗分队队长。她深情说道,“用精湛中医技术服务于当地居民,让传统中医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是每一代援摩医疗队‘中医人’的心愿。”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与摩洛哥当地大学、医院、研究院交流,从医教研及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抗疫等各方面开展合作。“每年医疗队还会与摩洛哥当地大学的孔子学院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讲座内容从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医历史、中医概念和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也将接棒老一辈援摩医疗队,让古老中医文化在摩洛哥开枝散叶。”童秋瑜说。援摩中国医疗队队员驻地大多位于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和荒漠地带。这其中,塔扎位于摩洛哥中北部,地广人稀,环境艰苦。市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援摩中国医疗队塔扎分队队员黄锦阳说,“此次市七人民医院派出一支10人组成的队伍,包括外科、产科、耳鼻喉科、骨科、眼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麻醉科,我们将全方位为塔扎当地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出征前,面对即将遇到的“语言关”和“环境关”,黄锦阳信心十足:“队员们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法语脱产培训,在当地准备边开展工作边继续学习语言。感谢上海市卫健委、医院、浦东新区卫健委的支持,为我们准备丰富的生活物资,我们会克服困难,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光荣任务!”出征仪式上,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向援摩医疗队授中国医疗队队旗,并勉励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再谱上海卫生援外历史新篇章。

仪式后,队员们参观了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并聆听了党性教育系列专题课《永恒的誓言》。来源 | 上观新闻
作者 | 顾泳
摄影 | 吴之渊
整编 | 杨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