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9月4日至9月2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藏品分别走进了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长宁区海贝幼儿园、徐汇区田林第三小学、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以及上海市江宁学校石泉校区等学校,开展“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主题活动”。至此,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已累计举办99场。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红旗周报》
9月4日、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以《摩登周报》作为伪装封面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分别走进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和长宁区海贝幼儿园。
“《摩登周报》,看起来像是本时尚杂志,怎么会是红色文物呢?它和我们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又有什么关系呢?”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专员扎西朗加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王欢欢则向同学们讲述了纸质文物的保护,并邀请同学们上台近距离观看这件珍贵的文物。
《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9月15日、28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分别走进田林第三小学和上海市江宁学校石泉校区。
“一百多年前,有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他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并且钟爱体育运动。他自称“二十八画生”,把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思考体会撰写成文,发表在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上,也就是这本出版于1917年4月1日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文章的题目叫做《体育之研究》。”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专员张粟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件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张安可为同学们讲述了《新青年》杂志的发展脉络并解答了现场同学关于纸质文物收藏保护等相关问题。
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
9月21日、27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成的花瓶分别走进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以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
“这样的掌声,是志愿军战士们的双手发出来的,这样的手,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这样的手,制作了这个花瓶。前线物资紧缺,为了表达对慰问团的感谢,志愿军炮兵战士就用美军的炮弹壳做成花瓶,送给慰问团的同志。它见证了中国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也蕴含着志愿军将士们希望用像鲜花般美好的和平来回报祖国和人民。”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专员苏顺顺向同学们讲述了花瓶背后的故事。
现场的同学上台近距离观看了文物。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张安可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的其他赴朝慰问团礼品。
“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活动将持续走入上海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截至目前有100余家学校参与报名。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践,也是上海依托校外活动联席会议机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