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关于本馆» 一大动态

百闻不如一“件” | 《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走进华东理工大学


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4月27日下午,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藏品——《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来到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暨研究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的第44场活动。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坚定又充满力量的朗诵声拉开了活动的序幕,15位同学带领全场重温这篇启迪思想的经典之作,在云端观看直播的云南寻甸县第一中学高中生们也在细细品味着文中的韵味,相距两千公里的研究生与高中生共同开启了这场《新青年》之旅。

“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一名学生读后认为,这六项标准还不全面,至少要再加上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粟为大家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发行于1915年9月15日,它的发行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并一直延用此名。自1915年创刊至1926年停刊,前后历经11年,《新青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掀起一股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顾黎琼为同学们讲述了《新青年》杂志的发展脉络。

随后,现场的同学们近距离观看了这件珍贵文物藏品,在云端的同学们也跟随着直播近距离感受了文物的气息。

接着,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罗粤和硕士研究生张于波分别就个人经历做了党课分享,不论是参军入伍回校继续投身科研的罗粤同学,还是心怀感恩基层实践的张于波同学,作为新时代青年榜样力量,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鼓舞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云南寻甸县第一中学的高中生们通过直播看到《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的激动溢于言表,几位同学表示自己深刻领悟了五四精神,为先辈们的英勇付出而感动,更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坚定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将持续走入上海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截至目前有100余家学校参与报名,活动报名通道持续开放。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践,也是上海依托校外活动联席会议机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扫码预约